一个月三度进京:青话这支队伍,用硬仗淬炼真金,用作品写下“舞台答卷”

时间:2025-07-22 14:27:52 访问:2468

1.jpg



3.jpg

     随着《地铁六号线》的大幕缓缓落下,经久不息的掌声交织而起——台前是观众的喝彩,幕后是演职员的击掌相庆。这个夏天,从6月中旬《烟火人间》在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到《门第》全国巡演的收官站落地北京,再到7月《地铁六号线》在北京二七剧场演出,青岛市话剧院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三度登上首都舞台。

  对一个市级文艺院团而言,这样的演出弥足珍贵。每一次走出本地,都是一次面向全国的亮相;每一次登台,都是一张代表剧院水准的“名片”。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一支常年在舞台上磨练出来的队伍,以稳定的执行力与持续进取的创作态度,用责任与担当写就的一份文艺答卷。

《烟火人间》:现实题材的现场温度  

  6月13日至15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话剧《烟火人间》在国家话剧院剧场连演三场。作为“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参演剧目,该剧以细腻笔触为首都观众绘就了一幅温暖“人间烟火图”,引发热烈反响。

4.jpg

  演出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中国艺术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报道。不少观众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自发发表评论与推荐,用“真实”“细腻”“看得见的烟火”“剧中的故事像我们的日常”等关键词表达共鸣。著名表演艺术家杨立新动情表示,这部戏把人生中不经意流逝的片段浓缩成舞台叙事,真实又温暖。

5.jpg


6.jpg

  这部荣获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并入选国家文旅部、山东省、青岛市多重重点扶持计划的作品,以青岛里院为容器,盛放改革开放初期的集体记忆。仲呈祥、欧阳逸冰等专家盛赞其"当代民族品格的重建与传统美德的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乔佩娟更称之为"难得的好戏",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看到这部作品"。众多领导对剧目的整体呈现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其展现了剧院在原创道路上的坚守与突破。该剧不仅在青岛引起了共鸣,也在北京得到了热烈反响,温情在剧场内外持续流动。

         《门第》:在巡演中坚持品质

  7月4日至6日,话剧《门第》全国巡演收官站在北京保利剧院圆满落幕。此前三个月,该剧辗转济南、呼和浩特、连云港、无锡、上海、长沙、福州、厦门等11座城市,历时90天,完成23场演出,总时长3220分钟。

1753165943259060.gif

  剧组几乎保持“两天一地”的紧凑节奏,在高强度拆台、转运、排练与演出状态中保持稳定输出,以“始终在路上”的姿态完成了这段密集的文化行程。《门第》用炽热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与数万名观众共同书写了属于“门第”的独家记忆。

8.png


1753166039401082.gif

  据保利院线统计,小红书、抖音等全网话题总阅读量超5000万次,文娱伯牙指数高达9.6分,显示出观众对剧目的高度认可。观众评价道:“罗何两家的悲欢里,藏着我父母那代人的挣扎与和解。”“演员表演精准,情感强烈有度。”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门第》在高频巡演中始终维持高水准舞台表现,验证了剧院“在巡演中创作、演出中修正”的创作机制。

《地铁六号线》:产业改革的真实表达

  7月18日,话剧《地铁六号线》在北京二七剧场上演。该剧聚焦青岛地铁建设一线群体,融合工业场景与舞台语汇,以朴实力量还原真实情感,是一堂沉浸式的“产业工人大思政课”。当晚,演员们用鲜活塑造与情感演绎,把青岛地铁班组建设的创新实践,凝缩成两小时的光影史诗,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赢得满堂彩。

10.png

            演出现场,观众多次因剧情动情而鼓掌、落泪。著名表演艺术家宋春丽观演后深有感触地表示,“很感人,很朴实,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只是满含真情地讲述了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突出了劳动者最光荣的主题。青岛地铁树立了一个榜样。”

11.jpg


12.jpg

        值得关注的是,《烟火人间》与《地铁六号线》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相继完成排演与进京。作为这两部剧的总导演,黄港始终全程参与创作推进,既把控导演任务,又兼顾团队指导。这位青岛市话剧院的老一代创作艺术家,他熟悉这一方舞台,也了解团队节奏,在密集的工作周期中始终保持对作品质量的高度自觉——从《烟火人间》的里院记忆到《地铁六号线》的地铁脉搏,他始终以创作者的姿态,实践者的脚力,为剧院长线发展默默蓄力。
        三次进京,三张名片,每场都是硬仗,每战都是淬炼。从市井烟火到地铁建设,从家庭伦理到产业变革,青岛市话剧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写百姓生活、讲述现实故事,努力在舞台上传递真情实感、表达时代精神。

  三部作品,风格各异,视角不同,却共同体现了剧院近年来在现实主义创作方向上的持续探索,也集中展示了创作团队在内容打磨与舞台呈现中的综合能力。

  每一次登台,都是一次自我更新,是作品影响力的检验,也是团队精神的体现;

  每一次走出去,都是一次向上的路程,是面向全国舞台的登场,也是城市文化名片的打磨。

  一个月三次亮相首都舞台,是业界与观众对青岛市话剧院艺术创作成果的充分认可,对于市级艺术院团而言,这份肯定尤为珍贵。院长傅维表示,这份认可既是鼓励,更是鞭策。“能够在一个月内拿出三部高质量的作品并成功呈现,集中体现了剧院多年来深耕创作、锤炼队伍所积累的深厚实力与严谨态度,以及根植于常年演出实践的专业素养与高效执行力。”值此剧院即将迎来建院70周年之际,此次“进京赶考”,是对过往的肯定,更是面向未来的信心宣告。“这绝非骄傲的资本,而是激励剧院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新起点。我们将以此为动力,继续坚守‘写生活、写人心’的创作宗旨,深耕现实题材,坚持精品立团。未来,青岛市话剧院必将以更坚定的步伐,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矢志创作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答卷!”